Friday, June 11, 2010

中国通货紧缩的成因



中国通货紧缩的成因

2001年6月02日









首先我们来望汇率政策。在亚洲金融危机中,我国坚持了人民币不贬

值的政策。这一政策毫无疑问地对不乱中国、亚洲乃至世界经济起到

了枢纽作用。但与任何经济政策一样,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不是没有

代价的。



在亚洲主要货泉贬值而人民币不贬值的情况下,人民币实际上相对升

值了10%到40%。其直接影响是中国1998年和1999年上半年出口的急

遽下降(98年全年出口增长率几乎是零,99年前四个月一直是负增长

)。



出口增长率从1997的20.9%骤降到98年的0.5%,对中国经济意味着

什么?中国1997年的出口总额为1827亿美元,20%大约为365亿美元

,约占当年GDP的大约4%。如果1998年的出口仍旧保持这一增长率的

话,这些产品就会销售到国外去。



但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,人民币实际升值,造成中国出口迅速下

降。1998年有将近4%GDP的商品不得不从国外市场转为国内销售,这

相称于海内市场上的总供给突然增加了将近4%。这么大量的在正常

情况下可能出口的商品一下子入入了海内市场,对海内的总体价格水

平必然会有冲击,加剧了通货紧缩。



从实证的方面望,本币升值与国内价格下跌的关系也很显著。亚洲金

融危机后出现通货紧缩的并不只是中国大陆,香港和日本也泛起了总

体物价水平的下跌,加拿大华人,而恰恰就只有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货泉没有贬值

(日元从98年10月后迅速升值,日本在1999年出现了通货紧缩)。



现在,我们再来瞅宏观经济政策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,我们的

基本政策是刺激经济增长。在别国纷纷处于经济衰退的时候,中国经

济仍处于较高的增长状态。1998年GDP的增长率为7.8%,比97年只下

降了一个百分点。



从理论上说,GDP的增长反映的是总需乞降总供给的均衡增长,但这

一增长是由总供给拉动的仍是由总需求拉动的,对总体物价水平的影

响是不同的。如果GDP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总需求的增加,总体物价水

平会上涨。但是,如果GDP的增长主要是因为总供应的增加,总体物

价水平则会下降。



那么,1998和99年中国GDP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总需求的拉动仍是总供

给的继承扩张? 一般说来,总需求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消费需求、投

资需乞降净出口需求的增加。政府也可以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

政策来刺激总需求。



长期的总供给增加(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)主要是因为资源的

增加或技术的提高,而短期总供给增加除了这两个因素外,也有可能

是政府政策或企业错误预期的结果。



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泛起后,中国政府面对的主要危险是金融波动、经

济衰退和失业增加。当时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是不乱汇率、增加生产

和减少失业。与此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就是:人民币不贬值和力争GDP

增长8%("保八")的货泉和财政政策。应该说,在实现既定的目标

方面,政府采取这些政策是毫无异议的。



然而,199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是值得探讨的。"保

八"政策毕竟刺激了总需求仍是刺激了总供应?"保八"政策对当时已

经泛起的通货紧缩起了什么作用?



可以说,98年的"保八"宏观政策主要包括三个部门:以降息为主的货

币政策,以扩大支出和减税为主的财政政策,和以"保八"为口号的政

治和行政动员。前两项是市场经济通用的政策,后一项是中国经济转

轨过程中仍旧保留的手段。



在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中,前两项政策无疑会通过刺激消费和投资以

及政府支出而促入总需求。但是,因为中国仍是一个转轨经济,市场

机制并不完善,许多理论上行得通的政策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





从中国的基本经济结构望,国有企业仍占很大的比重,受降息和扩大

政府支出(发行债券)影响的主要是国有企业而非泛博消费者和非国

有企业。



国有企业的出产并不一定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,况且当时的主要

目标是反经济衰退和降低失业率而不是为追求利润和知足市场需求,

再加上行政的压力,企业将完成出产和经济增长指标作为主要目标,

从而使得一些已经由剩的出产能力继承得到了施展。



在这种情况下,政府政策对总供应的促入去去大于对总需求的刺激。

事实上,1998年固定资本投入又增长了13.9%,而占总需求中将近一

半的居民消费只增加了5.9%,低于GDP增长率将近两个百分点。98年

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了经济的增长,但在促进有效总需求方面并没有

显著效应,对于按捺总体物价水平的下滑也没有太大贡献。

(资料来源:新浪网)









--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